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

发布者:admin1发布时间:2016-01-20浏览次数:386

一. 指导思想

  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既是验证知识和探索新技术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经。统一管理建设好基础实验室,将有利于提高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二. 建设目标

  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的起动,为推动我院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以湖北省教育厅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宗旨和标准为依据,深入改革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体系,使各类实验成为与相关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又具有实验课教学特点的独立课程。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实验教学人力的重新组合,建立教学实验室管理、运转新机制。 2007 年建成高层次高水平具有开放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基础课实验室,使其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摇篮。为实现实验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教学目标:

    (一)加强基础实验室的制度建设,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促进基础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大开放基础实验室力度,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三)提高基础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四)加强基础实验室队伍建设,使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专职实验人员比例趋于合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到基础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进一步完善实验人员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建设任务

  实验课程教学亦应着眼于“ 21 ”世纪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着手,与理论课程教学共同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一) 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课程项目的设计应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三大部分。其中,提高型、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不应少于 1/2 。

  (二)改变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的状态,根据课程类别的情况,设计出跨同类课程的统一的实验课程,既要反应相关理论课教学要求,又有统一实验课的特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三)实验课程应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项目之间联系较强的课程,并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师资及设备条件的实验,要单独设立实验课,独立记学分,并列入正式教学计划。

  (四)验证性实验既要体现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提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可能性,这类实验是基础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合性实验既应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又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同时也应强调此类实验中基础培养的部分的重复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不应过高,应体现一定的水平和前瞻性,应特别强调此类实验的事先准备工作,以提高实验的效益。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实施过程进行探索,同时应明确此类实验的评价考核办法。

  (五)实验项目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实验室自由开放时间,学生选择自由实验的可能性,提供开放性实验项目清单,供学生自由选择。


四.体制及实验教学管理改革思路

  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聘任时间、条件、程序及考核管理办法依照校内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岗位聘任实施方案进行。

 (一)实验场所、实施和设备的建设

  1 .示范中心的所有场所、实施和设备均为学校所有固定财产,由实验中心统一使用管理。

  2 .随着实验中心的建设进程,相关教学实验室及其设备、设置由配属教研室转为示范中心管理,任何教研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教学实验室、实验准备 室及其设备、设置的移交。

  3 .为了保证新的教学设备的投入,也为了改善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条件,对进入建设过程的实验室要进行必要的修缮,同时配置必要的环保、安全和其他设施 .

  (二)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施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中的计算机使用,建立实验教学信息资料库。建立各类考评和反馈制度,加强激励力度。

  (三) 理顺示范中心与教研室的关系

  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为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效益和设备使用效益,为教学创造一个规律的、高效率的良好教学环境。

  示范中心应树立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并将这种服务精神落实到示范中心各实验室的管理使用之中。各院系或教研室为了教学目的均可以充分利用示范中心的教学实验条件。

  在实验项目和实验课程设置中,示范中心应和各教研室密切配合。结合相关理论课程,设计同类跨课程的实验课程和项目,组织编写实验教材;安排和管理实验课程,以完成统一的培养目标。在其中,示范中心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特殊性,教研室体现出课程的相关性。示范中心和教研室是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不可分割的教学工作单位。


五 .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 融合性的机能学实验室

  将一个系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分段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包括该系统生理学特征、病理生理学改变、药物治疗在内的、系统化的、整体化的综合实验。再将若干系统的综合实验有机地组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课程。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学实验室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重新学习其它相关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寻找将不同学科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融合点,体现本课程的融合性、系统性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形成十多个有机融合的系统实验。

  (二) 融合性的形态学实验室

  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动手操作、设计性实验,连续观察从正常到异常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研究能力。这样不仅激起学习兴趣,重要性在于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课在教学思想上创新,将教学手段相似的专业实验进行融合优化,形成了不依附理论课教学的、独立的形态学实验课程。

  (四) 融合性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

  多年来,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第一学年开设系统解剖学,在第三学年开设局部解剖学,两门课内容有重复,尸体资源和教师人力投入大。同时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挥。为此,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实验课融合起来,开出以尸体解剖操作和观察为主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具体作法是:①删除重复的内容,增加原来缺乏的断层解剖学知识,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②对某些相互联系而又有重复的章节,打破原有的界限,重新组合,使教学思路更为清晰;③对于学生易于理解又能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到的结构,放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实地尸体解剖来自学。通过以上方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既有系统解剖学的概念,又掌握了各器官的形态、具体位置、毗邻关系及断层解剖学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充分利用

尸体资源。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尸体解剖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有效地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融合性的临床技能学实验室

  将 8 门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技术训练课程融合为一门临床技能学实验, 建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独立设课,同时大力改进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创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度仿真的临床技能模拟教学设备和环境,以医学模拟教学为基础,以现代音视频监控为手段,在下设 7 个标准功能模块中,通过各种模拟方式重复再现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技能问题,经过这种“微型医院( mini-hospital )”的模拟训练为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