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
英文名称:SYNTHETIC EXPERI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AND IMMUNOLOGY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实验一 病原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观察法及细菌的培养鉴定
实验目的:学习病原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观察法以及细菌的培养鉴定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作、革兰氏染色法及口腔菌群的检测;熟悉细菌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
人类的关系。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齿垢涂片的革兰氏染色法。
2、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3、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
实验二 病原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观察及理化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实验目的:学习病原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理化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基本要求: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特殊结构;原虫及虫卵基本形态。熟悉紫
外线、抗生素、溶菌酶对细菌的影响。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病原生物的不同影响。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细菌的结构观察(球菌、杆菌、弧菌、鞭毛、芽胞、荚膜)
2、原虫及虫卵的基本结构观察(利什曼原虫、弓形虫、肺吸虫卵):
3、药敏实验、紫外线杀菌实验、溶菌酶杀菌实验。
实验三 肠道病原的检查Ⅰ及抗原的制备
实验目的:学习肠道病原的形态及检查方法;细菌抗原的制备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培养;肠道病原的形态;大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
水漂浮法检查虫卵。熟悉肠道杆菌的鉴定程序。了解肠道病原的分类;细菌抗原的制备
方法;EMB、SS培养基的原理及制备。
实验学时: 3学时
实验内容: 1、肠道细菌在EMB \SS上的分离培养(大肠杆菌等)
2、肠道病原的基本结构观察(肠道杆菌、霍乱弧菌、溶组织内阿米巴包
囊、大滋养体、兰氏贾第鞭毛虫):
3、大便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4、细菌抗原的制备方法
实验四 肠道病原的检查Ⅱ
实验目的:学习肠道病原的检查。
基本要求:掌握鉴定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熟悉虫卵的形态;注射伤寒
杆菌抗原免疫动物。了解以上各虫成虫、(或)中间宿主的形态;钉螺、尾蚴的形态及
经皮感染动物的方法。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内容: 1、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
2、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蛲虫卵、姜片虫卵、肝吸虫卵、带绦虫卵
、曼氏叠宫绦虫卵以及各虫成虫、(或)中间宿主的形态;
3、注射伤寒杆菌抗原免疫动物;
4、钉螺、尾蚴的形态及经皮感染动物的方法(示教)。
实验五 组织内病原Ⅰ
实验目的:学习组织内病原的分类及检查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组织内病原的形态;掌握肌肉压片法检查旋毛虫幼虫囊包;熟
悉病原性球菌血浆凝固酶检测(玻片法);抗O实验(间接凝集实验);咽拭培养;了解
组织内病原的分类。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
膜杆菌、旋毛虫的形态
2、血浆凝固酶检测(玻片法)
3、抗O实验(间接凝集实验)
4、咽拭培养(血平皿)
5、肌肉压片法检查旋毛虫幼虫囊包
实验六 组织内病原Ⅱ及血液内病原
实验目的:继续学习组织内病原的检查法;学习血液内病原的检查
基本要求:掌握病原性球菌的三种不同的溶血现象;掌握囊虫、包虫、丝虫、疟原
虫、利什曼原虫标本片观察。熟悉血片的制作;熟悉咽拭培养结果的观察。了解血液内
病原的分类。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溶血现象(示教)、咽拭结果检查
2、囊虫、包虫、丝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标本片观察
3、血片的制作
实验七 动物细胞免疫功能检测(附:肠道病原实验动物第二次免疫)
实验目的:学习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基本要求:掌握E花环实验;熟悉免疫功能的构成;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概
述。 了解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E花环实验
2、肠道病原实验动物第二次免疫
实验八 噬菌体DNA的提取
实验目的:学习病毒核酸的提取。
基本要求:掌握噬菌体DNA的提取方法。熟悉病毒核酸的构成特点;熟悉病毒的复制
过程。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噬菌体DNA的提取
实验九 噬菌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附:动物加强免疫)
实验目的:学习电泳鉴定核酸的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噬菌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熟悉动物抗体鉴定(间接ELISA测
效价)。了解影响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的因素;电泳的分类。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噬菌体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动物抗体鉴定(间接ELISA测效价)
3、动物再加强免疫一次。
实验十 血吸虫病的诊断
实验目的:学习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的寄生部位及虫卵的形态结构;熟悉日本血吸虫虫
卵自然沉淀法及毛蚴孵化法技术;了解日本血吸虫毛蚴及成虫的形态特征;了解解剖血
吸虫病动物模型及采集感染动物血清的基本要领;了解间接血凝实验及ELISA诊断血吸虫
病的方法。
实验学时:6学时
实验内容: 1.感染血吸虫病兔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
2.解剖病兔观察成虫寄生部位,收集成虫。摘取带有虫卵结节的病肝镜
下观察
3.血吸虫虫卵、毛蚴、成虫的形态。
4.虫卵自然沉淀法及毛蚴孵化法。
5.间接血凝试验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教)
实验十一 腔道病原及其他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实验目的:学习腔道病原及其他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基本要求:掌握腔道病原以及其他微生物形态学特点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腔道病原
的概述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内容: 1、腔道病原(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白喉杆菌)形态学观察
2、其他微生物(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黑色曲霉菌)形态学观察
实验十二 设计性实验Ⅰ
实验目的:学习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基本要求:掌握科研课题的设计、执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的基本过程。熟悉病
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科研课题的要素。了解医学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科研设计) 1、耐药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2、吸虫疫区钉螺的调查
3、源性病原的调查(如对学生食堂各环节的检查)
4、幼儿园小儿饶虫病的调查
5、医院化验室常见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6、利用所学实验技术,学生自检体内病原
7、蚊蝇孳生地的调查
8、土壤破伤风杆菌的分离、鉴定
9、生活区真菌标本的制备、观察
10、抗体的制备(持续3周,6-8学时)
11、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
12、分子杂交
13、RT-PCR
14、HIV
15、工厂职业病的调查
16、某一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17、学生选取的其他课题
实验十三 试管凝集反应(肥达反应)、昆虫标本观察
实验目的:学习试管凝集反应以及昆虫标本的形态学特点
基本要求:掌握试管凝集反应(肥达反应)、 昆虫标本观察;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
基本条件和特性。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 1、试管凝集反应(肥达反应)
2、昆虫标本观察
实验十四 设计性实验Ⅱ
实验目的:继续学习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基本要求:掌握科研课题的设计、执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的基本过程。熟悉病
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相关科研课题的要素。了解医学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科研设计) 1、耐药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2、吸虫疫区钉螺的调查
3、源性病原的调查(如对学生食堂各环节的检查)
4、幼儿园小儿饶虫病的调查 5、医院化验室常见疾病的统计与分析
6、利用所学实验技术,学生自检体内病原
7、蚊蝇孳生地的调查
8、土壤破伤风杆菌的分离、鉴定
9、生活区真菌标本的制备、观察
10、抗体的制备(持续3周,6-8学时)
11、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
12、分子杂交 13、RT-PCR 14、HIV
15、工厂职业病的调查 16、某一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17、学生选取的其他课题
实验十五 抗原抗体特异性的检测
实验目的:学习 抗原抗体特异0性的检测。
基本要求:掌握沉淀反应—免疫电泳;熟悉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概况。
实验学时:3学时
实验内容:沉淀反应
考核方式:该门课程考核分三部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50﹪,观察标本及实验操
作考试成绩占30﹪,预习报告及课堂情况等其他项占20﹪。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 材:自编讲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实验指导》
参考书目: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 周正任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
6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 谷鸿喜、陈锦英主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全国高等医
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贾文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医学微生物学精要速览》 科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第1版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全国高等医药院
校教材 《人体寄生虫学》 第六版 李雍龙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全国高等医
药院校教材
《医学寄生虫学》 卢思奇主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彭文伟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临床寄生虫病学》谢醒民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彭文伟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临床寄生虫病学》谢醒民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免疫学原理》(供研究生用) 周光炎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医学免疫学》(供研究生用)龚非力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年
《临床医学免疫学丛书》裘法祖主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分子免疫学》余传霖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执笔人:林
莉 、许楚娟 编写日期:2005/4/19